现在位置:首页 > 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6篇)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1 01:02:34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使之更好地适应教学实际。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为各位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多篇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的习惯。

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三.教具准备:道具钟若干个,实物钟,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来了那些客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片段)。

3、生齐答:想。

4、师:那么老师就请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上讲台来比一比吧!(学生热烈举手参与)。

5、师:看看他们俩谁最快把这个图案拼完,好吗?(男女同学齐叫加油)。

6、师:比赛已有结果了,你们知道他们拼出来的是什么吗?

7、生:是一个钟。

8、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拿出自己做的钟表,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小组汇报:生1:有12个大格生2:有两根针生3:有数字1-12。

4、师:分针和时针长得一样吗?生: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师: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时针)师: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往那个方向运动的吗?用你的小手来表示一下。

生:分钟和时针是按照这边的方向走的(做手势)。

3、师:同学们,钟表上除了有分针和时针以外,当然还有更细更长的秒针,以后我们会慢慢地学得到。

师:看,美羊羊多高兴,它很满意我们的回答。

(三)、认识整时。

4、师:(课件重现7时、1时、4时),看一看这三个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把你想到的认识整时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小组讨论。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聪明的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生1:6时。

生2:9时。

生3:8时。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师:好,现在请大家听听喜羊羊介绍一下怎样写“7时”吧?(师示范板书)。

师:后面的两个钟谁会写呢?生1: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这种表示法叫做文字表示法,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了。

2、师: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课件出示电子钟)。这是什么?生:电子表。

师小结:(出示课件)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生跟读)(强调两个小圆点不能写成句号)。

3、师:黑板上的三个钟表,你能不能用数字表示法写出它的时间呢?

(五)、巩固练习。

1、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终于战胜了灰太狼,逃离了被吃的命运。灰太狼不服气,要求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没有。

2、练习1: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2时、5时、12时)(大道具钟)。

3、练习2:学生甲拨整时,学生乙说一说。

4、练习3:写一写,用两种表示法写出时间。

5、练习4:画一画,(出示钟面,时刻),学生画出分针或时针。用投影更正答案。

(六)、总结。

爱睡觉的懒羊羊对我们同学们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利用了40分钟学习了如何看钟表,还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5、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它包括三个方面: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2)数轴是一条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3)原点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规定”的。

现在是不是觉得学期学习很简单啊,希望这篇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辅导可以帮助到大家。努力哦!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单项式。

对数字和若干个字母施行有限次乘法运算,所得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5、多项式的项。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6是常数项.

6、常数项。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7、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8、降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9、升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10、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11、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13、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例:a+(b-2c)-(e-2d)=a+b-2c-e+2d。

14、添括号法则。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例:m+2x-y+z-5=m+(2x-y)-(-z+5)。

15、整式的加减。

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16、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一个代数式用另一个与它恒等的表达式去代换,叫做恒等变形.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多篇

教学内容:

教材107页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具准备:

挂图、5个信封、5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5幅情景图、5块黑板、5只粉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请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

2、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3、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客人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他写在纸条上。你们行吗?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学生分组活动。

5、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6、小组汇报。

(按颜色分,5+2或2+5;按大小分,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二、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玩的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他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

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

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来解答,连小兔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多星。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的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揭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多篇

1刘娟。

塘湖初级中学。

用心爱心专心。

简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回顾教学过程,深感教学反思的重要,就此简述,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加上及时反思才能成长,在经验之中有规律可循。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如此,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所以也要反思;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概括,课堂教学实践后不反思,那么他们就很难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这是进行数学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是反思的主要对象。通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分阶段确定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确定反思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角度之间一定会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及其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含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介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体是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

(3)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

(4)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

(5)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

(7)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8)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

(9)各种练习是否适当;等。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有不足,该如何弥补,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4.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没有经过教学反思的经验,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解读,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形成经验的过程既是对经验的解释过程也是对经验的理解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可加以记录,内容包括:一是忠实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二是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

(二)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要素确定反思内容。

从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反思内容。

1.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师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阶段的划分与教学处理,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情境的设置(与数学、生活或其它学科联系的背景),提问质量,师生互动,板书的设计,计算机等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题的引进,课堂作业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组活动的设计等。其中特别要注意反思是否围绕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及落实情况。

2.学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成因,并据此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对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计是否符合学生现状,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思想方法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学生对课堂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包括行为表现、语言表达等)及其原因分析,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对学生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对学生作业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包括用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方式呈现内容的价值观内涵,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态度,学习动机与自信心,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等。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步骤。

具体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截取的片断应该是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需要我们事先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包括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等,做出“全息纪录”,并要通过观看录像进行仔细核对。有必要时,应当通过“追问”的方式,如“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说?”等,向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信息。

2.提炼反思的问题(案例问题)。

案例问题是案例的灵魂,是反思活动的主要线索。这些问题不仅要围绕反思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其他人的反思和讨论。因此,提炼反思问题时应注意:第一,围绕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是被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第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疑难问题;第五,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够参与讨论的;第六,可以与一定的理论相衔接的。好的反思问题是那些能够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大家都“有话可说”的问题,而不是“最后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3.个人撰写反思材料。

撰写反思材料时,应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反思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反映,即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是怎么说—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并进行原因分析,分析时应当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最后应当给出改进的方案。

以上就是数学教学反思的一些内容和方法,结合了自己工作的实际经验,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更多经验,还期待大家的指导。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1.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其中a表示横轴,b表示纵轴。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同纵反)。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反纵同)。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纵皆反)。

数学q是什么意思。

q是有理数集,但q并不表示有理数,有理数集与有理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理数集是元素为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而有理数则为有理数集中的所有元素。有理数是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是整数和分数的集合。

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抓好预习环节预习。

这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显得呆板被动。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却似走马观花,,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认真做题。

课堂练习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及时纠错。

课堂练习、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

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那么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课题:1.2.4绝对值。

教学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1.通过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巩固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说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说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指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能力目标。

1.动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突出细胞结构的共同结构特征,并区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2.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

2.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四、教学准备。

1.载玻片、盖玻片、消毒牙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0.9%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显微镜。(补充多种动物细胞的永久制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学习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一下动物细胞。从动物的活体上取材,我们肯定不能像植物那样切、挑,我们一般从动物遗留下来的或是脱落物上进行取材,其中口腔上皮细胞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取材。

2.接下来就由老师来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所需的材料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消毒棉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0.9%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

(1)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2)用清洁的水漱口,清洁口腔。

(3)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因为0.9%生理盐水可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使细胞保持原来的形态。

(4)用棉签的钝端在口腔内壁上轻轻刮2-3下。

(5)将刮取物涂到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

(6)用吸管吸取少量稀释的碘液,在盖玻片的一端滴加,然后在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取,反复多次直到染上颜色为止。

(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1.接下来我们就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这就是制作成功的临时装片,我们在视野下找到分散开的口腔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不太规则,它的外面没有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结构。

2.那么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哪些结构呢?

它的最外层是细胞膜、中间颜色较深的是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是细胞质。

可能取材时,有异物在口腔壁上,取材于异物。如果在镜下没有观察到细胞,大家可以多尝试几次,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地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其他动物细胞的观察。

1.除此之外,其他的动物细胞形态如何呢?我们来观察一些动物细胞的永久制片。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

2.动物细胞观察结果展示。

其他动物细胞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先观察一下肌肉细胞。这是肌肉细胞的永久切片,染成深色的部分是它的细胞核,这是一个单独的肌肉细胞,我们可以看到它呈梭形。再来看这是神经细胞永久装片和它的模式图,神经细胞形态很奇特,在胞体上有很多的突起。这是脂肪细胞永久装片,脂肪细胞呈空泡状,体积大而饱满,细胞中央有一大脂滴,或分散着许多小脂滴。细胞核扁,在细胞的边缘。这是扫描电镜下血液中的红细胞,呈现两面凹的圆饼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由此可见,动物细胞也是形态各异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设计意图】在形成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重要概念。

(五)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来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动植物细胞这些结构上的区别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细胞壁:动物要运动,细胞要有充分的弹性,细胞壁一定是个限制。植物生长在地上,要有良好的支撑,较硬的细胞壁是支持基础。

叶绿体:植物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生存。动物是靠取食、捕食其他生物生存,不需自己制造有机物,没有叶绿体。

液泡:植物的液体循环不如动物发达,就必须自备“小水库”,还是溶解代谢产物的“溶解池”。

由此,我们从最基本的层面了解了动植物之间的区别。可见,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

【设计意图】形成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观点。

(六)小结。

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形态多样的细胞,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这些结构都具有什么样的功能?细胞又是如何生活的呢?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一一找到答案。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理解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演算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比较和运用

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和灵活运用。

一、复习导入

1. 说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容及作用。

2. 计算 ,除了直接用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由于两数差可以转化成两数和,所以还可以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把“ ”看成加数,按照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当我们对差与和加以区分时,两个公式是有区别的,区别是其结果的中间项一个是“减”一个是“加”,注意到区别有助于计算的准确;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差与和不加区分,全部理解成“加项”时,那么两个公式从结构上来看就是一致的了,其结构都是“两项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两倍。”注意到它们的统一性,有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公式特点,提高运算的灵活性。

我们学习运算,除了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平时注意训练运算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运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从而真正的提高运算能力。

二、新课讲解

温故知新

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理,共同归纳总结出两条判断的思路:

1.对原式进行运算,利用运算的结果来判断;

2.不对原式进行运算,只做适当变形后利用整体的方法来判断。

思考: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利用整体的方法判断,把 看成一个数,则 是它的相反数,相反数的奇次方是相反的,所以它们不相等。

总结归纳得到: ;

三、典例剖析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只要言之成理,只要是自己动脑筋发现的,都要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评价哪种算法最简洁。

例2计算:

(1) ; (2) .

例3 计算:

(1) ; (2)

训练学生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进一步渗透整体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

(3) ; (4)

2.计算:

(1) ;(2) .

3.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和点评。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体会公式的作用,交流计算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50第2(3)、(4),3题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子粒饱满,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过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抽样检测。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一、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幼根的生长。

1、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三、芽的结构。

1、芽轴——发育成茎。

2、芽原基——发育长成侧芽。

3、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出新的芽原基和叶原基。

4、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四、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磷、钾。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一、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二、花的结构。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三、传粉和受精。

看笔记。

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

胚珠——种子珠被——种皮。

五、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乘法分配律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

灵活地运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解决数学问题。

一、复习导入

2.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律吗?

3. 类似的,对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比如

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单项式乘单项式来计算吗?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怎样计算 ?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将问题进行转化:

教师指出,可以把单项式看成一个数,把多项式看成3个数的和。

2. 下面的运算该如何转化成单项式乘单项式呢?请你试一试:

(1) ;(2)

利用变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板书,强调转化的过程中要把一个项(包括项前的符号)整个的看成一个数,这样能避免符号错误。

3. 你能根据上面的运算,用文字叙述一下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上面的运算过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单项式成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通过乘法分配律,把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单项式乘单项式问题,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错误并点评,注意强调: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要特别重视转化的过程,初学时这一步不要省略,以后熟练了可以逐步省略。

例2 求 的值,其中

提问学生,可以直接把 带进式子运算吗?如果觉得运算很繁琐,你有其它的建议吗?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后,让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板书示范,共同总结出方法:

计算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求值。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1) ; (2) ;

(3) ; (4)

2.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切实夯实基本运算能力。

提高练习

3.已知 ,求代数式 的值。

4.已知 ,求 的值。

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讨论,丰富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起的作用,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41 第7题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过程中,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

灵活地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1.请用式子表示幂的三个运算法则,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光走一年的路程是:,请计算结果并说说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3.边长为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为,宽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先尝试独立解决,然后互相交流,之后教师指出式子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下面我们来研究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方法。

探究新知

1.怎样计算?你能说说每步计算的依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同底数幂的乘法)

2.你能根据上面的运算,用文字叙述一下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上面的运算过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

通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把要解决的单项式相乘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幂的运算问题,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例1.计算:

(1);

(2);

(3)(n是正整数).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错误,然后做点评:

(1)单项式的乘法应遵循“符号优先”,要特别重视符号的运算;

(2)有乘方时要先算乘方,再算乘法;

(3)单项式乘单项式,其结果仍是单项式;

(4)不要漏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因式。

1.计算:

(1);

(2);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3.计算(其中n是正整数):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第3题是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步骤和符号运算。

师生共同回顾单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起的作用,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p40第4、6题